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各地的紅歌此起彼伏,“熒屏紅色經典劇目”不僅帶人民進入那段崢嶸歲月中的史海鉤沉,在大量場景中,還原了共產黨人當時惡劣的生存環境,展示了那些年代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光輝形象。
紅歌傳遍神州大地,紅劇火爆電視熒屏,那些紅色年代共產黨人所使用的簡陋的家具呢?是否應該借機倡導一下老一輩革命家的犧牲精神,引起現在某些堪稱“豪奢”的地方政府的警醒?
紅色年代的艱苦歲月
電視劇《開天辟地》以中共一大為歷史背景,全景展現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的風云歷程。在這部電視劇中,家具的對比非常強烈。有軍閥使用的歐美古典家具、有土豪使用的明清家具、也有日本浪人使用的和室家具,但在年輕的共產黨中,書桌、會議桌、木板凳、木床,一切都因陋就簡,盡量還原那段重要歷史時期的真實原貌。
電視劇《紅色搖籃》描寫了1929年至1934年這5年多時間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蘇區的歷史。劇中用大量日常生活細節刻畫人物形象,福建土樓風貌、閩西風俗民情被全景式展現,那時候共產黨人所使用的家具,與貧苦農民無異,相當簡單。
電視劇《毛澤東在陜北》描寫的是1935年紅軍長征后黨中央落腳陜北13年的歷程,破窯、土炕、缺胳膊少腿的雜木家具隨處可見,生動地再現了“延安精神”。
在這一個時期的影視作品中,黨長期根植于勞苦大眾之中,所用家具只能用簡陋來形容。“那時哪有家具?談何生活,即使解放后,也沒有多少人在意生活物質。”曾當過兵的近90歲的黃老先生談起那時的生活,還流露出許多驕傲。
老一輩人的青春回憶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表述了中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始末。按理說,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和這批歸國科學家完全有理由享受更為豪華的生活,但在全劇的家具場景中,老一輩開國元勛和愛國知識分子的家具都極為簡樸。
著名的設計理論家王受之先生是國內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寫過一本普及設計知識的書《骨子里的中國情節》。他在紅專廠開辟了一個展覽,完全是改革開放前中國家庭的家具樣板,不僅有他的中國情節,還有他對他們青蔥歲月的理解和回憶,吸引了很多中老年人前往觀看。
楊柳杉木是當時中國民間家具的主要材料,藤木結合的家具已屬流行。“那時候民間并沒有紅木家具的概念,普通材質可能更受歡迎。”專收購舊家具的溫先生告訴記者,那時候的家具款式簡單,但民間木匠也保留了榫卯結構的做法,但家具平面(椅子的坐面、桌面等)與主題框架的榫卯并不結實。“因為當時的木材大多是普通的木材,密度小,而且大多用木或者竹榫連接,用得多了,就搖搖晃晃的。”據他介紹,當時最流行的手法,就是將家具漆成顏色,以解放綠、解放紅居多。記者在他收購的舊家具中,看到不少雜木材質的家具,有些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材質。在其藏品中,有一張荔枝木的凳子,束腰、起線、羅鍋棖、馬蹄腳,造型延續了清末家具的痕跡,用料墩厚,包漿自然,可惜四腳觸地處有些腐爛,面板也有小裂縫。“應該屬于上乘木材,抗酸性很強。材質硬重,堅韌耐用,不怕水,比一般紅木更具觀賞價值。”溫先生透露,他同時強調,改革開放后,這些家具被人歸為“土”的一類,漸漸淡出民眾生活。
老元素換新顏配搭時尚
在王受之的老家具展上,還有很多懷舊物品,比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鐵皮暖壺、上海旅行包、軍用挎包、搪瓷缸、家用小馬燈,“就像解放鞋一樣,那是一個時代的特征,對這些老物品,那一代人有著無可磨滅的印記。”觀展的秦女士告訴記者。而這些老物品,也在現在的時尚中成為一種清新的潮流。在香港的朗豪坊,就有設計師專門設計了一個雕塑:身穿中山裝手拿紅寶書的形象,而后一個裝扮一樣的人,卻拿著一部火紅的時尚手機。這就是新舊反差的兼容。在香港,還有一家公司,就專門采用馬燈的元素,制造了一系列的現代燈具。一些國外的設計師,還采用馬燈元素設計出時尚的香薰燈,在宜家家居出售,而紅專廠和唐寧書店都有搪瓷缸出售。
一件老家具,足以滿足普通人的尋舊心理。當然,消費者也可以發揮想象力,自己在家動手改造,體驗DIY過程中的樂趣和DIY成果帶來的喜悅。動動腦筋、動動手,賦予舊家具新的色彩與生命,就可以為你的居室打造出一番新天地。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