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衛浴行業可謂內憂外患,單就國內來說,一方面,原材料、人力、物流、倉儲等成本都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樓市在調控政策下,觀望氣氛濃厚,使衛浴市場大受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和經銷商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經銷商,去年有70%的經銷商都不好過。
大品牌消化能力強,小品牌經銷商相對難捱去年,衛浴行業繼續分化:有些企業業績穩步上升,上升幅度多為30% 左右,個別企業產銷量將近翻一番;有些企業業績卻在下滑,利潤更是被大幅壓縮,不少企業出現量利齊降的情況。中山市一衛企老板直言不諱地告訴筆者,他企業的業績在去年下滑了將近50%。與此相應,經銷商的分化現象也在繼續,并且呈現出大品牌經銷商相對好過,小品牌經銷商更加難捱的情況。究其原因,既有大環境的因素,又有品牌自身和賣場等方面原因。

1. 大品牌定價能力強,可以用漲價來緩解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而小品牌定價能力相對較弱,由此產生的競爭力下降和利潤趨薄后果,大部分需要經銷商承擔。
一般而言,大品牌針對的是中高端市場,其面向的客戶群體消費能力比較強,對價格不像小品牌客戶那樣看得重。他們更看重品牌價值、增值服務和產品本身,雖然對價格也有一定的考慮,但其間的彈性較大,價格上調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多么的難以接受。同時,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地位比較高,在價格調整上往往能夠占據主動地位,可以引起其它品牌跟從,從而降低價格調整后產生的風險和壓力。
據某淋浴房企業老總透露,其旗下品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漲了三次價,第一次是去年3 月,漲了12%;第二次是11 月,漲了10%;最近一次在今年元月。他表示,成本上升對小品牌、小企業的影響比較大,而大品牌有能力將這些壓力轉移到市場上去,去年成本雖然上漲了近30%,但企業實際承擔的部分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即使利潤空間有一定的壓縮,銷量一大其利潤也很可觀。相比之下,小品牌就要難過得多。成本上升逼迫企業和經銷商陷入兩難的境地:要么堅持不漲價,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要么跟風漲價,但會削弱自己的價格優勢。須知道,小品牌、小企業多以低價為賣點,講究產品性價比,他們的價格本來就比大品牌要低,如果堅持不漲價,必然導致薄利或者無利可獲,甚至虧本,而跟著漲價的話,想要一向追求低價格的客戶接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品牌既是企業開拓市場的利器,又是抵御市場風險的后盾。大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先入為主,市場號召力、抵御風險的能力強。
隨著人們消費意識的轉變,品牌對市場營銷的作用日益凸顯。一方面,在產品質量和服務有保障的前提下,品牌知名度越高,現有客戶對品牌的認同度和親近感也會越高,他們越愿意向別人推薦這個品牌,甚至炫耀性地主動去宣傳、推薦;另一方面,潛在客戶即使以前沒用過某個品牌的產品,但聽說過這個品牌,只要不是負面的信息,都會對這個品牌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好感,他們寧愿價格貴一點也愿意選這個品牌。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大品牌常常能夠占到先機。
縱觀歷次行業洗牌和整合,不論是2008年經濟危機,還是去年的樓市調控,都有一個共同規律:被市場淘汰的多是小品牌、小企業,大品牌雖然也會受到影響,但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強,而且在經歷危機后往往更加茁壯。同樣,大品牌的產品賣得好,經銷商抵御風險的能力就更強,過得更好。
3. 賣場資源向大品牌傾斜,小品牌經銷商勢弱,面臨來自賣場與其它品牌的雙重壓力。
為了增強自己的名牌聚焦效應,吸引更多的大品牌入駐,如今大部分賣場都喜歡根據經銷商代理的品牌的市場地位分個三六九等,然后給予其不同待遇。特別是一些全國連鎖的大型賣場,他們在面對企業和經銷商時非常強勢,大品牌經銷商還能與他們擁有相對對等的話語權,而小品牌經銷商連進場都很難,即使進去了地段也不會太好,好鋪位一般都會留給那些大品牌。
不僅如此,賣場在做活動和對外宣傳時,也會特別關照大品牌,從而侵占了小品牌的一些利益。一般來說,賣場在做活動和宣傳時會突出兩個焦點:一是品牌;二是價格。比如,有露臉的機會,大品牌先上;有好的活動位置,同樣是大品牌優先。至于價格,雖然小品牌有優勢,但賣場在宣傳時常常只強調價格而故意漏掉品牌名字。其政策之傾斜程度可見一斑。
當然,所謂的大品牌只是相對而言。衛浴行業目前的品牌集中度并不高,還沒有哪一個品牌能夠占到絕對優勢的地位,一線品牌也只是在某些區域占優勢,全國還有很多地方出現“強龍難壓地頭蛇”或群雄混戰的局面。從這一點來說,中小品牌依然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而且隨著市場的不斷細分,這些發展空間和潛力會越來越大。因此,經銷商不要盲目崇拜大品牌,只要結合自己的實力和代理品牌的定位、賣點耐心經營,同樣能做出一番大事業。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